對事物的命名,會影響我們對事物的認知。名稱,就是事物自帶的標籤.
比如抑鬱症 (Depression).
這個疾病名讓我們對它的認知禁錮在了某個刻板標籤上,時至今日,很多人還是認為得抑鬱症的是「脆弱又矯情」的一群人. 「抑鬱症」這個名字就暗示這種疾病就是一種情緒上或心理狀態的異常,某件事沒想開,所以就鬱悶了.
1891 年德國精神病學家 Emil Kreapelin 首次在醫學教科書中使用了「抑鬱症」這個詞來描述一種情感障礙. 「抑鬱情緒」是這一疾病的表現,以此命名本也無可厚非,但誤解的種子就此埋下。我們的第一反應都是,為啥 ta 要想不開?李玟那麼有錢為啥要抑鬱?
人是一台機器。人造不出來像人一樣精密的機器,但人依然是機器。李玟不管是有錢還是沒錢,老公出沒出軌,想得開想不開,她都是身體硬件出現了偏差。認識到身體僅僅是台機器,這非常重要.
可惜現在人們還是不能準確知道抑鬱症背後的機制是什麼。可能是某些基因點位和常人有些不同 (抑鬱症有遺傳性), 可能是人體免疫失調導致大腦炎症反應 (神經遞質水平下降可能是大腦炎症的後果), 可能是腸道微生物菌群失衡影響大腦健康 (腦腸軸), 也可能是……
關於人體硬件與抑鬱症的研究會越來越多,用心理輔導治療抑鬱症會逐漸成為一種情感上的安慰.
未來人們再遇到抑鬱症患者,或許不會再說,你想開點.
FIN